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第九章 圖畫書敘述的節奏(By 元儷)


一、文字和圖畫的觀看節奏
  1. 閱讀文字和圖像時,要求的是在兩種不同觀看方式之間不斷的轉換(圖"文字"圖),文字和圖畫提供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視察,讓我們在兩者之前不斷猶疑。

    1. 多數人會先看圖,在看文字前先有一些感覺再解讀文字所要傳達的訊息。

    2. 文字在圖畫的左邊,讓我們閱讀後,對圖畫有更好的詮釋。

  2. 圖畫書的視覺空間暗示時間,文字的時間序列暗示空間,我們閱讀時是在空間強述/時間弱述(圖畫) "時間強述/空間弱述(文字)中游移。
  3. 圖畫書中的圖和文都具有時間性,因此結合起來便產生圖畫書的敘事節奏。

    • 插畫家對於特定時刻的選擇,創造出特殊的節奏。

    • 敘述性文字焦點要一直往一連串相關的時刻前進,才能達到故事的高潮。

    • 連續性圖畫的節奏有規律性,文字敘述節奏有高潮性,在圖畫書中,兩種節奏互相撞擊,也會互相干擾。

    • 敘述性的段落中斷故事的時間流,也創造了第二種時間(故事的敘述時間、讀者的吸收時間),就如同旁白時,畫面靜止的感覺。

    • 當我們了解這些敘述段落或圖所包含的訊息事故事的重要部分時就會產生張力。

    • 軌線是故事的情節、作者說明的進展、讀者的體驗。

    • 好的作者會精心策劃文字,由分散活動的小段落所構成的故事缺乏連續性、懸疑性。(ex:那隻、每一頁文字片段似乎和其他片段不相連)

    • 好的圖畫書除了更多樣性的句子,還應具有更具想像力的的運用圖畫所創造出的停頓效果。ex:野獸國(強烈重複性、連續性的節奏、懸疑性)、小兔彼得的故事(懸疑性)

    • 成功的圖像敘事緊跟著文字的敘述特質,文字緊跟著圖像的敘事特質,他們具有重複性節奏的文字,也具有加速強度的圖畫。

二、圖與文的對位法
  1. 從所有可能的時刻中精挑細選出最關鍵的時刻,以提供讀者對文本的了解,加強作者所追求的情緒性效果。

  2. 沒顯示出來的東西可能和顯示出來的東西一樣重要,圖畫繪製時刻的選擇是高度特殊化。

  3. 圖文之間的對位法,不只透過時刻的選擇直接傳達意義,也藉由協助產生節奏而間接增添意義。
  4. 觀看故事中的某個時刻:前進(圖)"後退(文)"前進(文)"後退(圖)

    • 我們的一眼看圖

    • 時先透到故事中的那個時刻,看文字時樣退回那個時刻之前,透過文字越過那個時刻,看圖時又回到那個時刻。

    • 由於文字所描速的動作晚於圖,我們對圖細看產生延宕,並產生懸疑的倒退動作,這樣強烈的對位模式得以發展。

    • 當圖只是確認我們已知的,而非添加額外訊息,則沒有建立太多對位節奏。

    • 有些書的閱讀節奏是:前進(文)"停頓(圖)"前進(文)"停頓(圖)

    • 圖能藉著推進動作彰顯和文字不同的特色,文字因為與圖並行,所以產生強烈的停頓。

    • 默讀時能接受停下來想像(看圖)的時間較長,大聲念故事的方式能將不同頁面的文字接合起來,但會減少看圖的機會,導致文圖對位中的反諷、節奏減弱。

三、童話的插畫版本
  1. 不同的圖畫組合能把相同的文字變成不同的故事,因為大家選擇畫出的關鍵時刻不同,因此成就不同的感覺"以個人風格敘述大家熟知的故事。

    • 白雪公主的故事

      1. 桑達克:以圖喚起整個故事

      2. 希門:具有電影的連續效果

      3. 柏柯:像是走進畫廊,觀看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擁有客觀、不參與的文字語調。

      4. 肯特:具有漫畫效果,強調動作,讓讀者維持客觀的距離感。

  2. 讀童話故事:核心事件"較次要事件"核心事件。這些模式形成關注度上具有節奏性的加強與減弱和其他種類的故事(漸強"高潮)不同,且不具懸疑性。

  3. 白雪公主中的觀/看

    • 肯特:敘事的連續感均勻的稀釋各個關鍵時刻的重量,他的圖畫沒有呈現任何關鍵時刻,客觀、超然帶有距離感的圖畫,配上情節快速的動作,使故事變得有說服力。

    • 希門:焦點放在正在觀看的人,減弱文字建立的節奏模式及距離感,對於感覺的投入卻更加細密。

    • 迪士尼:把重點放在小矮人與白雪公主歡欣共處的畫面。

    • 蘇珊 婕芙斯:重複文字的模式與焦點,有些圖畫顯得多餘,缺少令人滿意的強度。

    • 希門和柏柯的版本為成功作品是因為具有對位的敘事節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