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第五章:視覺重量和導向張力——視覺客體彼此之間的關係(By 上祐)

圖畫與視覺經驗之間的關係:
  1. P. 202……違反統一視覺構圖的原則。……目的只是要展示一個連續動作的一部分,一個有張力和不平衡的瞬間而已……
  2. P.202《藝術和視覺心理學》(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視覺經驗是動態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導向張力的相互作用。……這些張力對視覺客體來說,乃是大小、形狀、位置和顏色的內在規則。……
  3. 威廉‧莫比斯(William Moebius):「拉斐爾和林布蘭特(Raphael and Rembrandt)他們所畫的東西,是以聖經文本做為框架的一個場景;而一本圖畫書中的圖並不能獨自懸掛在牆上。……違反統一視覺構圖的原則。……目的只是要展示一個連續動作的一部分,一個有張力和不平衡的瞬間而已;大部分圖畫都藉著使用這種偏離一般習慣的平衡視覺模式,吸引人們去注意它們最明顯的不平衡的部分,這樣最能成功地傳達動作的連續性和瞬間張力。
  4. P.203 ……定格並不會自動創造和諧,特別是當被定格的本身處於非常震撼人心的不安定狀態時。

觀者情緒與視覺客體的形狀之間的關係與張力:
  1. 形狀與情緒的連結:圓形、長方形、鋸齒等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桑達克的野獸冒險國、蘇斯博士在《荷頓孵蛋》裡大象,巨大的角色、)
  2. P.205 客體的形狀和肌理引人注意……
  3. P.206 在畫面上,圖比較大就比較佔優勢。這種情況很適合用來描述大東西對小東西的威脅。  
  4. P.207 客體的大小和它們與背景的關係,暗示著角色和環境的關係
  5. 平衡與干擾(不平衡)帶給讀者的感受與意義?
線條與圖像的關係
  1. P.211 Graham Collier:「線條越粗重,就越能控制畫面的焦點與周邊的空間。」
  2. P.214 Mercedes Gaffron,我們習慣性的會根據「一種相當固定的路徑去看圖,那就是在一個圖像空間中,我們似乎自然而然就會依照那種固定的路徑去看圖」。嘉弗隆稱這個路徑為「瀏覽弧線」(glance curve),並且提出在圖像空間中,這種「瀏覽弧線」是從左前景往後漸漸移到右背景。
色彩的影響
  1. P.223 Julia Kristeva:認為顏色不只是重要的指示符碼,而且也將潛意識引發出來,化為藝術公認的符碼,她引述馬蒂斯(Matisse)對顏色的需求:「顏色能撩撥人感官的深層面」。
  1. 矛盾的點:......不用傳統約定俗成的意義符碼,也能藉由顏色本身給圖帶來意義。僅僅是鮮艷色彩的出現,就很可能給視覺對象帶來重量。
  2. 思考顏色帶給自己的意義為何?大家都一樣嗎?
角度與透視法
  1.  用不同角度去看角色,遠景(long shots)、二人鏡頭(two shots)、特寫(close-ups)
  2. 圖畫書中有誇張角度的呈現與平面式的圖像對於視覺的影響?(漫畫比較多用誇張角度表現)
  3. 想到David Weisner的圖畫書,很多無字書,分鏡、角度的方式與普通的圖畫書不太一樣。

光源、陰影的效果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第十章 沒有防衛的臉(By 嘉凌)


為什麼孩子要看圖畫書,過去有兩個很主要的觀點:

  1. 是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本
  2. 是發揮想像力。


然而,反對者也對此提出兩個指控:
  1. 圖畫在閱讀教學上會產生反效果:
    圖畫在語言傳達上,往往不清不處,有時候圖像反而會讓孩子困惑。另外,孩子只能藉著詮釋圖畫來理解一本書,卻不是解碼字母、閱讀文字。一旦習慣有圖的書,一旦圖了,孩子就會驚慌失措。
     
  2. 圖畫會限制兒童的想像力:因為圖畫呈現的樣貌和處境,會在重要方面限制小讀者的想像力。


培利觀點:
  1. 關於理解力:反對者的想法雖然沒錯,但是不能否定圖畫書的部份功能,實際上圖畫只有對那些沒有意識到如何使用它的人,才會產生反效果,因為圖畫具有暗示性,也同時具有分散注意力的特性。
  2. 關於想像力:
    事實上,就算只有文字,也是有可能侷限讀者的想像力,因為文字會迫使我們將某些特定的事件視覺化。因此不需把圖畫對想像的限制看成是負面的,其實圖畫有可能使想像力變得更豐富,因為它提供關者更多、更特殊的資訊去思考,並在這些基礎下將想像力提升到更高、更複雜的層次。圖畫藉由特殊且豐富的敘事資訊,在圖畫書敘事的獨特傳播能力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童話需不需要插畫?
童話來自傳統的口說藝術,它們在被印刷之前,就一直被流傳著,故事本身早已承載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圖像。但是聽別人朗讀童話和默讀沒有插畫的童話故事,和看有插畫的童話故事,彼此的敘事經驗是不同的。

兒童的純真並不代表著兒童的無知,頂多只是經驗不足,因此我們應該把兒童當做是成熟思考的初學者。因此同樣是描繪白雪公主的圖畫書,充滿複雜而蘊含豐富的細節的圖畫書,在提供孩子獲得成熟思考經驗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插畫家把藏在文字裡的真實,全都畫了出來,讓孩子正視童話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告訴我們身為人是怎麼一回事,迫使我沒了解童話本身就提供這樣的智慧。因此那些有插畫版本的童話,可能比單獨閱讀文字時,更能喚起人們豐富的內心意象。

觀看圖畫書的方式
所有優良的圖畫書所呈現的圖文關係,在教育孩子成為成熟的大人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圖畫書運用了很不同的兩個媒材來反應一個歷程。但在圖畫書中,圖畫是文字的先驗圖式,但同樣的,文字也是圖像的先驗圖式,我們通常用慣常的預期模式來獲得訊息,但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訊息,有時會出現意外。特別是兒童,因為對於圖文的預期模式及社會文化語言一無所知,不知道一開始先用文字說故事,然後圖畫會給予敘事影響,最後是圖與文共同運作把故事說出來,而放任讓兒童自己閱讀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堆噪音而已。

了解故事是什麼、藝術是什麼,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間,當一個人知道他視為當然的事情並非處處皆然,而僅僅只是一點小期待,那些期待可能有時真的會帶來歡欣,有時真的會帶來挫折,那種自由就是天真無邪的結束。
好的圖畫書,就像好的藝術品一樣,可以給我們更多感受───提供我們更多成為更像人類的機會。


「圖畫書」就像沒有防衛的臉,看是天真,但事實上有很多的細節可以用很精細的方式去研讀,不是竊取也不是偷窺,而是預先告知的觀賞。這種觀察教我們辨別眼睛所及的細微奧妙與個體的特徵,當然還有價值。

第九章 圖畫書敘述的節奏(By 元儷)


一、文字和圖畫的觀看節奏
  1. 閱讀文字和圖像時,要求的是在兩種不同觀看方式之間不斷的轉換(圖"文字"圖),文字和圖畫提供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視察,讓我們在兩者之前不斷猶疑。

    1. 多數人會先看圖,在看文字前先有一些感覺再解讀文字所要傳達的訊息。

    2. 文字在圖畫的左邊,讓我們閱讀後,對圖畫有更好的詮釋。

  2. 圖畫書的視覺空間暗示時間,文字的時間序列暗示空間,我們閱讀時是在空間強述/時間弱述(圖畫) "時間強述/空間弱述(文字)中游移。
  3. 圖畫書中的圖和文都具有時間性,因此結合起來便產生圖畫書的敘事節奏。

    • 插畫家對於特定時刻的選擇,創造出特殊的節奏。

    • 敘述性文字焦點要一直往一連串相關的時刻前進,才能達到故事的高潮。

    • 連續性圖畫的節奏有規律性,文字敘述節奏有高潮性,在圖畫書中,兩種節奏互相撞擊,也會互相干擾。

    • 敘述性的段落中斷故事的時間流,也創造了第二種時間(故事的敘述時間、讀者的吸收時間),就如同旁白時,畫面靜止的感覺。

    • 當我們了解這些敘述段落或圖所包含的訊息事故事的重要部分時就會產生張力。

    • 軌線是故事的情節、作者說明的進展、讀者的體驗。

    • 好的作者會精心策劃文字,由分散活動的小段落所構成的故事缺乏連續性、懸疑性。(ex:那隻、每一頁文字片段似乎和其他片段不相連)

    • 好的圖畫書除了更多樣性的句子,還應具有更具想像力的的運用圖畫所創造出的停頓效果。ex:野獸國(強烈重複性、連續性的節奏、懸疑性)、小兔彼得的故事(懸疑性)

    • 成功的圖像敘事緊跟著文字的敘述特質,文字緊跟著圖像的敘事特質,他們具有重複性節奏的文字,也具有加速強度的圖畫。

二、圖與文的對位法
  1. 從所有可能的時刻中精挑細選出最關鍵的時刻,以提供讀者對文本的了解,加強作者所追求的情緒性效果。

  2. 沒顯示出來的東西可能和顯示出來的東西一樣重要,圖畫繪製時刻的選擇是高度特殊化。

  3. 圖文之間的對位法,不只透過時刻的選擇直接傳達意義,也藉由協助產生節奏而間接增添意義。
  4. 觀看故事中的某個時刻:前進(圖)"後退(文)"前進(文)"後退(圖)

    • 我們的一眼看圖

    • 時先透到故事中的那個時刻,看文字時樣退回那個時刻之前,透過文字越過那個時刻,看圖時又回到那個時刻。

    • 由於文字所描速的動作晚於圖,我們對圖細看產生延宕,並產生懸疑的倒退動作,這樣強烈的對位模式得以發展。

    • 當圖只是確認我們已知的,而非添加額外訊息,則沒有建立太多對位節奏。

    • 有些書的閱讀節奏是:前進(文)"停頓(圖)"前進(文)"停頓(圖)

    • 圖能藉著推進動作彰顯和文字不同的特色,文字因為與圖並行,所以產生強烈的停頓。

    • 默讀時能接受停下來想像(看圖)的時間較長,大聲念故事的方式能將不同頁面的文字接合起來,但會減少看圖的機會,導致文圖對位中的反諷、節奏減弱。

三、童話的插畫版本
  1. 不同的圖畫組合能把相同的文字變成不同的故事,因為大家選擇畫出的關鍵時刻不同,因此成就不同的感覺"以個人風格敘述大家熟知的故事。

    • 白雪公主的故事

      1. 桑達克:以圖喚起整個故事

      2. 希門:具有電影的連續效果

      3. 柏柯:像是走進畫廊,觀看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擁有客觀、不參與的文字語調。

      4. 肯特:具有漫畫效果,強調動作,讓讀者維持客觀的距離感。

  2. 讀童話故事:核心事件"較次要事件"核心事件。這些模式形成關注度上具有節奏性的加強與減弱和其他種類的故事(漸強"高潮)不同,且不具懸疑性。

  3. 白雪公主中的觀/看

    • 肯特:敘事的連續感均勻的稀釋各個關鍵時刻的重量,他的圖畫沒有呈現任何關鍵時刻,客觀、超然帶有距離感的圖畫,配上情節快速的動作,使故事變得有說服力。

    • 希門:焦點放在正在觀看的人,減弱文字建立的節奏模式及距離感,對於感覺的投入卻更加細密。

    • 迪士尼:把重點放在小矮人與白雪公主歡欣共處的畫面。

    • 蘇珊 婕芙斯:重複文字的模式與焦點,有些圖畫顯得多餘,缺少令人滿意的強度。

    • 希門和柏柯的版本為成功作品是因為具有對位的敘事節奏。

第八章 圖畫書中的反諷

尚待補充

第七章 圖文之間的關係(By 湘妤)


一、圖與文各自的角色與功能:圖和文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對圖畫書敘事的整體效果做出貢獻:以《兔子先生幫幫忙》和《快樂的貓頭鷹》為例

  1. 圖畫如果沒有伴隨文字的話,圖像的視覺刺激就變成只是一種感官愉悅的來源,它的重要性就會蓋過圖畫內可能涵藏的任何重要敘事訊息。

  2. 文圖是需要互相搭配以達成整個完整意義,否則讀者可能會誤解圖中的視覺資訊。

  3. 文字會引導我們觀看圖畫,把敘事資源帶進圖畫中:以《兔子先生幫幫忙》和《快樂的貓頭鷹》為例 (P290)

  4. 圖畫在支援說明故事的過程中會改變文本的意義以《野獸國》為例 (P290)

  5. 故事占據時間,圖畫則佔有空間;文字提供的訊息較明確,圖畫的訊息是擴散的。
小結:圖畫書中所顯示的不是圖與文的彼此分離,而是圖與文放在一起就會產生變化,使得圖與文的意義都有明顯的變化。

二、圖與文的強項與弱點對圖畫書中圖文關係的影響:以《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和《安野光雅的動物》為例

  1. 文字擅長處理描述細節之間的關係,而圖像的專長則是給予我們整體的感受(P296)
  2. 圖畫能夠為文字以外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訊息:我們可以從圖畫中了解那些連精準的文字都無法言傳的事物 以《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為例

    圖畫同時提供兩種資訊:一種是關於典型的世界;一種則是將某一樣東西的獨特性描繪出來

  3. 圖畫本身的確會以各種方式來展現給我們看文字沒有辦法傳遞的細節,但是若沒有文字解釋圖畫正在展示的東西,我們仍無法了解這些細節要呈現什麼,我們需要被告知,圖畫要給我們看得是什麼。
藉由相互的限制,文字和圖畫結合在一起,共同呈現意義,缺其一,就無法完整呈現意義,文圖扮演的就是讓彼此完整的角色。

第六章 動作描述與時間推移

故事就是動與變
羅蘭巴特用照片與圖畫(重覆或典型)做比喻,這兩種內涵是照片所排拒的。
典型化(typification):並非透過實際的描繪,而是沿用慣例,透過各種代表動作的典型化傳達時間的推移(如照片的模糊暗示速度)。

圖畫暗示動最明顯的方法:
  1. 操作觀者對文脈的假設
  2. 圖畫傳達其各部份關係的動力,要求的是心智而非肉眼的活動。(非眼睛看到的順序,而是依據我們所瞭解而決定他們應該如何被注視)
  3. 線條、陰影、物體的
  4. 閱讀的方向(文字文化的約定成俗),右離、左回;反例:角色向左通常暗示前進受阻、但也可能代表時間暫停;左右一起來表示混亂;動力概念(左下↑右上,左上↓右下)
  5. 物件的重覆、線條、靜止物、色塊所呈現的動態
  6. 靜止動態下的意義
如果一幅圖畫能以各種約定成俗的方式傳達行動與時間的推移,那顯然他也可以顯示故事中安排的事件,即構成情節的因與果的相互關聯性
  1. 物件提供因果關聯
  2. 單幅和連續的意涵
  3. 先備的知識(圖示表徵 graphic representations)(描繪一瞬間的畫面,讓讀者思考畫面裡各個物件的意義)
  4. 相信讀者
  5. 認知心理學上的經驗說:我們會依據先前的經驗去理解新經驗
  6. 臆測下一步
電影手法的借用
  1. 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類似於分鏡表)
    • 電影蒙太奇是藉由各種方式把行動切割為更小的部分,讓我們瞭解行動
    • 圖畫書則是眾多可能性中,被謹慎挑選出來的瞬間
    • 電影是眾多可能性中的許多不同瞬間
    • 舞台上任何指定的場景,我們看見每一個瞬間
    • 漫畫則是用許多不同的圖畫來呈現同一行動的順序,而且傾向利用每一種可能的取景與角度
  2. 形式鏡頭:(Form Cut)不同的鏡頭中有相似的物件或者構成,然後取得一致與平衡,共同創造一種節奏
  3. 動態框架:(dynamic frame)穿越時光動態
  4. 取景分析:(Shot analysis)特寫、中景、遠景、俯瞰、仰視、水平視角、上下左右
無字書
  1. 無字書跟電視:文字消失的恐懼
    • 視覺影像暗示故事之前必須具備更多約定成俗的視覺方面的廣泛知識。如:
      1. 傳達情緒與氛圍的媒介、顏色和風格
      2. 傳達社會地位和內部態度等訊息的姿勢、臉部表情
      3. 衣飾家具等等約定成俗的含意
      4. 顏色、線條、形狀
      5. 系列圖畫中由左至右和因果等潛在假設下的意義
  2. 無字書的插畫家必須依賴圖畫的特質,暗示圖畫實際上並沒有提供的訊息
    • 形式:
      1. 找物件而不是在描述什麼
      2. 與圖的距離(產生諷刺性、滑稽、詼諧)
  3. 無字書可以輕易描述行動卻不易傳達情感或意義,這是和傳統圖畫書最不一樣的地方
  4. 如果視無字書為視覺符號的培養,那跟有字書一樣都是強而有力的教育資源
  5. 強調無限故事的手法,因為含有太多視覺意義的慣用符碼,結果變成只有單一結局
  6. 約定成俗的系統與具體形象有所距離,所以無字書漫畫化

第四章 符碼、象徵、姿態

尚待補充